
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,很多人认为勾践是一个非常坚韧、耐得住性子、有智慧的明君,他能反败为胜,最终灭掉吴国,肯定是一位贤明的国君。但实际上,越国的大夫范蠡早在史书中就揭示了勾践真实的一面——“可与共患难,不可与共乐”。
这个评价听起来和我们对勾践的印象差别很大,但仔细分析,范蠡的评价其实是准确的,因为就在勾践成功复国、打败吴国之后,他居然背叛了曾帮助他赢得战争的功臣,最终亲手杀死了文种。
而范蠡之所以能识破勾践的真面目,早早离开,逃过一劫,正是因为他细心观察了勾践的一些行为。范蠡原本是楚国人,出身贫寒,难以在楚国有所作为。但他拥有卓越的才学,并且认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文种。两人决定一起离开楚国,来到越国寻找更好的机会。
展开剩余80%越国当时正处在与吴国的战争中,虽然是个偏远的蛮夷之国,但由于急需人才,给了范蠡和文种大展拳脚的机会。果然,范蠡和文种的才能得到了越王勾践的高度重视,他们被任命为大夫,协助勾践在吴越争霸中出谋划策。
在他们的辅佐下,越国的实力迅速增强,原本落后的越国在几年的时间里追上了吴国,甚至在槜李之战中大败吴军,吴王阖闾也因此身亡。越国一度处于领先地位,然而吴王阖闾死后,夫差继位并发誓要为父报仇。
勾践一度自信满满,认为自己已经赢得了战争,但夫椒之战的惨败却让越国差点灭国。幸好,文种为越国向吴王夫差求情,吴国勉强放过了越国,但条件是勾践必须前去吴国俯首称臣。勾践带着擅长外交的范蠡前往吴国,而留下文种守国。
此后,勾践开始了十年的“卧薪尝胆”,范蠡和文种辅佐他恢复国力。经过多年的准备,越国趁吴王夫差北上会盟的空档,突袭吴国,彻底打败吴国,夫差自杀。
然而,勾践胜利后却不再像以前那样尊敬范蠡和文种。相反,他开始对两位大功臣心生杀意。范蠡及时察觉,迅速离开了越国,而文种不幸留了下来,最终被勾践逼迫自杀。范蠡曾在临走时劝文种:“飞鸟尽,良弓藏;狡兔死,走狗烹。”这句话其实并非出自韩信,而是范蠡劝文种离开时说的。可惜,文种未听劝告,最终悲剧收场。
范蠡是如何看出勾践的本性呢?其实,早在第一次槜李之战时,范蠡就看出勾践的残忍。他为了战胜吴国,竟然让越军在战前自杀,以此扰乱吴军的军心。这个手段虽有效,但也极其冷酷。更让人震惊的是,勾践在败给吴国之后,竟然准备将自己的儿女作为赎罪品献给吴王夫差,这种行为令人不寒而栗。
此外,为了向夫差示好,勾践不惜失去人格和尊严。据《吴越春秋》记载,当时夫差病重,勾践主动请求为他尝粪便。尽管最终因此获得了勾践的赦免,但这行为的卑微和下作,足以看出勾践的手段有多么极端。
在这些行为的基础上,范蠡意识到,勾践并非表面上的英明君主,而是一个无情、心狠手辣的自私之人。范蠡和文种只是勾践利用的工具,勾践当时对他们的尊敬,实际上只是为了利用他们。待越国安定之后,勾践就开始打算除掉他们,特别是在看到范蠡和文种的功劳越来越大,勾践自知不能容忍这些功臣继续威胁自己的地位。于是,范蠡选择提前离开,而文种却不幸留了下来,最终遭遇了不公的命运。
范蠡的慧眼识人和知己知彼,使得他在危险来临前及时撤退,最终保全了自己。他离开越国后,漂泊五湖,凭借自己的智慧和经商天赋,成为了富商。后人为了纪念他的智慧与成功,尊称他为“陶朱公”,并将他奉为财神。
范蠡的故事告诉我们,真正的智慧不仅仅在于一时的决策,更在于如何识破人心,识别危险,及时做出适当的选择。范蠡的智慧和机敏,才是他能够始终保全自身、成就一番事业的根本。
发布于:天津市广瑞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